>
从买卖关系转向战略协同餐饮供应链正在经历巨变

从买卖关系转向战略协同餐饮供应链正在经历巨变

从买卖关系转向战略协同餐饮供应链正在经历巨变

【概要描述】

  本文为“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”上的圆桌对话环节实录,略有删减,红餐网整编发布。

  餐饮行业已确定进入微利时代,上下游的利润都开始压缩,赚钱慢慢的变难。如此情势下,餐饮品牌与上游供应商携手共进,方能实现双赢。

  “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”上,在“王涛|餐饮人”主理人王涛的主持下,蒙自源创始人李红伟,杨记隆府联合创始人李冲,利思客烧烤供应链创始人张利,丁点儿食品董事长任康,美鑫餐调联合创始人、营销总经理张焕,围绕“供应链与餐企的共生之道”的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。

  王涛: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当前餐饮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协作关系已发生转变,从原来的传统采购,发展到如今,更多是战略协同。大家是否认同这一观点?在大家看来,餐饮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?

  张焕:以前,供应商跟餐饮门店是简单的买卖双方关系。但如今双方的关系变成了共生共赢。为何会产生关系的进化?

  因为现在的餐饮业已确定进入微利时代,餐饮品牌或者门店不能再单纯依靠前端的营销或者产品创新,实现门店合理的利润。在这种情况下,餐企就只能向后端的供应链发起深度捆绑和深度的共创研发。产生深度关系就成了必然。

  张利:我从最前端开烧烤店、经营烧烤品牌,到现在已经转型做后端供应链工厂。利思客是一个生产加工制造烧烤肉制品的工厂。

  我认为,未来前端运营以及后端供应链会是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和协同。这样做才能够提升整个链条的效率,降低更多成本。

  中国的连锁化程度慢慢的升高,越来越集中,后端供应链的水平也应该慢慢的升高。有人提到,中国的餐饮供应链极其不成熟,每个餐饮品类背后的供应链都会滞后品类发展2~3年甚至3~5年。

  所以,未来品牌会更关注供应链端。品牌端和供应链端是密不可分的,双方是共生共荣的关系。而连锁餐饮品牌背后,也都需要供应链支撑。

  李红伟:蒙自源是做米线的连锁品牌。连锁品牌后面的供应链很重要。两链一中三支柱都是在支撑一线门店。要把整个前中后台打通协同系统,要解决以下四个痛点。这也是我们的机会点。

  痛点四,组织人才没有梯队建设,缺失组织发展能力。人才发展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,没有自己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

  供应链和前端之间是相互赋能、相互支撑的关系。如果前端渠道店面开的太过分散,不够聚焦一个地区,后端供应链支持会比较吃力,展现不出供应链的价值成本,费用也会很高。

  如果在产品上没有超级大单品,后端的sku太多,也体现不出来供应链的价值。前端后端做不到聚焦高效,无法达到总成本领先。想要总成本领先,不一定供应链做很多产品,要前端引导后端,先市场后工厂,先用户后产品,砍掉低收低利润产品、sku瘦身。所以我们要向内修、向外看,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。

  李冲:杨记誉诚集团深耕川菜中餐很多年,旗下有杨记隆府重庆江湖菜、罗妈砂锅等多个品牌。像罗妈砂锅,去年一年里,开出了500多家门店。

  为什么罗妈砂锅能在全国各地开出门店?这离不开罗妈砂锅在中餐、川菜供应链方面的建设,以及川菜标准化的一些成果。这些都在支撑罗妈砂锅开出这么多店。罗妈砂锅是一个快餐品牌,供应链对快餐品牌的支撑是很重要的。我们也一直在深耕供应链。

  比如,信息的不对称。未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打造了一个中台平台,打通了前端的订单系统、中后端的管理系统、仓储物配系统,三个系统综合在一起,前端销售、后端库存都能实时结合在一起,前端的生产和库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。通过这个中台系统,大部分产品能达到每月2.5倍以上的周转率。

  第二,就是战略型合伙人。杨记隆府会从品控、生产、工艺流程等方面,和他们共同成长。然后通过长时间的合作,互惠互利,让他们更懂品牌的要求和产品,同时持续迭代供应,让产品更加有竞争优势,从而打造供应链壁垒,这也是杨记誉诚集团在供应链上做的一些工作。

  任康:丁点儿食品一年有近6个亿的销售额,全都是被厨师一勺一勺用出来的。我们的主要客户是千千万万的小B端。

  餐饮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关系,是上下游之间的关系,也是前后端的关系。每个板块都需要把自己的位置做好、做稳,做到专业。

  前端餐饮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食客,品牌需要考虑:食客有忠诚度吗?喜欢你的餐厅吗?多久来一次?而我们作为一家成立了26年的餐调企业,则更多要思考怎么把根扎得更深、做得更透。

  特别是这些年食品安全、农业安全、养殖安全都出现了问题,这都需要大家沉下心来,把事情做专业。我认为餐饮品牌和供应链企业是共生的关系,只有共生,行业才能更好的发展。

  王涛: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,有人创立了自己的餐饮品牌,有人做的是供应链生意。在各位大咖看来。目前在餐饮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,主要还存在哪些痛点?大家可以针对各自所处的细分赛道,分享下看法。

  张利:我做了20年的烧烤品牌,十年前,我就开始布局央厨,还不断对工厂进行了迭代。当时我想的是,只有自己有后端生产加工基地,才能开出更多餐饮连锁店。工厂迭代的过程中,也产生了很多问题。我们也一直在思考、摸索和实践。

  目前,利思客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供应链生产加工企业,但业务还做得比较窄,我们一直这么形容自己:我们不生产牛羊肉,我们只是牛羊肉的搬运工,我们处在中间环节。

  利思客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品控能力,合作了国内很多大型连锁餐饮企业,服务跨国商超也有几年,感谢合作伙伴这么多年帮助我们成长。

  说实话,我们自己做品牌端的时候,工厂和前端的运营体系有着巨大的矛盾。我相信其他连锁餐饮品牌的工厂和品牌运营端,也一定有自己的矛盾。我来自哈尔滨,曾经做过冰城串吧这个品牌,原来是做甲方,现在做乙方,甚至是乙方的乙方,深刻感受到了乙方的不容易。

  餐饮品牌跟供应链端密不可分。中国的餐饮市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,开店率、关店率都很高。背后的供应链,也会随着前端品牌或者是前端餐饮市场的风向标而转换。希望未来,中国的烧烤市场会有更多利思客这样的生产制造型供应链企业,不断打磨产品,为中国烧烤产业赋能,同时赋能自身的发展。

  张焕:在 共生共赢的关系下,餐饮品牌对上游供应链企业的要求也更加严格。从烹调的角度来讲,美鑫餐调不再是简单标准化味道的供应商,而是会根据不同客户,甚至不同客户的不同客群定位以及不同场景,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。

  对此,美鑫餐调近几年对业务进行了深入研究,通过模块化来解决这一个矛盾,包括味道模块化、工艺模块化、包装模块化等。在上下游越来越追求共赢的情况下,对于餐企“3天出样,7天生产”的需求,美鑫餐调会竭尽全力做得更好。

  第二,很多餐饮企业需要独家定制的产品。对于上游供应链企业而言,也需要打造爆品。

  去年我们有不同的感触:服务头部餐饮品牌时,合作不出一个月,就会有业绩。因为美鑫餐调服务了很多头部品牌。随着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扩大,出了爆品后,很多中小B端餐饮企业,就会指定要某个品牌的产品。

  这种业绩让我们既开心又折磨,先不提品牌方是否允许,大品牌对产品的要求,和中小B端餐企对产品的要求完全不一样。如何把大品牌的产品类型拆解为中小品牌的产品类型,对美鑫餐调来说是比较难的过程。我们希望服务大品牌的过程中,可以打造出爆品,然后千店用、万店用。

  所以,去年开始,美鑫餐调对成熟品牌的产品进行拆解,拆解为更适合中小餐企的轻量版。什么叫轻量版?比如,同一个产品方案,我们可能会减少原料的SKU,大品牌用到的可能是5样,小B客户用到的更少。大品牌是三包料,中小餐企用到的通品可能是一体包。

  李红伟:蒙自源2025年聚焦一件事,93%的存活率。增加堂食。提高门店的QSC,提升顾客门店体验的价值。增强对门店的赋能,缩短配送周期,从一周一配到一周两配。聚焦核心优势,聚焦核心能力,聚焦核心产品。做到总成本领先。

  接下来我们会更聚焦区域开店,这样才能做到配送效率最大化。所以开连锁店,品牌的战略规划很重要,前端中端后端都是关联的,每一个改变都不简单,缩短配送周期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改变。

  李冲:罗妈砂锅是纯品牌方,我们的门店面对的就是顾客,门店更需要解决的是自身的问题。罗妈砂锅主打砂锅,必须要有砂锅壁垒。但品牌本身又是川菜,所以还要有川菜的技术壁垒。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,还原川菜大师做出来的味道,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  传统川菜通常是一菜一酱料,但罗妈砂锅是一锅菜一包底料,这是我们的研发团队和工厂共同研发、定制出来的,也突破了很多传统工艺的难题。

  今年,罗妈砂锅要做区域加密,可能还需要我们战略合伙人更多的配合。我们将深入每个地区,针对当地的口味对现有产品进行微调。未来,罗妈砂锅在全国各个城市的菜品,会呈现不同的味道。一种菜可能有几个味道,但是会更符合当下市场或者当地市场的口味。

  罗妈砂锅要深入到每个地区,给每个区域提供区域定制化服务,这是我们对门店的赋能。

 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,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、新鲜、健康等因素。所以罗妈砂锅还推出了现炒系列。

  我们是做川菜出身,现炒对我们来说很简单,但我们也引入了很多智能化设备,让小门店或者技术层次不太高的门店,也能复刻我们记忆里的味道。罗妈砂锅通过“砂锅菜+现炒小炒菜+小吃+主食”的组合,打造了更加丰富的产品线,以适应更多顾客的消费需求,提升复购,这是罗妈砂锅今年在做的事情。

  任康:如今,餐饮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。传统企业的利润也在大幅下降。丁点儿食品也面临一个问题,如何降本增效?包括餐饮老板也在想,成本怎么降?是不是少用一点料?还是换一个品种?

  本质上,供应链企业和餐企一样,都是做企业的,都必须要为客户创造价值,才能得到客户的喜欢。

  那怎么样才能好吃?开餐饮店的人,会吃自己做的食物吗,卖的产品是不是自己做的?

  丁点儿食品一直是这么做的,吃自己做的,卖自己吃的。因为丁点儿食品本质上是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,不是调味品企业。

  丁点儿食品去年电商销量达到1.6亿,超出我们想象,羊蝎子调料也卖得好。前年,电商渠道的业绩是3000多万。今年电商渠道的目标是3亿,丁点儿食品有能力为千千万万的小餐饮企业服务。

  王涛:蒙自源作为米线赛道的头部,从几百家店到突破千店的过程中,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是否有发生一些变化?您觉得支撑上千家门店高效运营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什么?

  李红伟:我们制定了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,励志10年后成为一家世界级的餐饮品牌。 我们的目标很高远。

  为什么要制定高远的目标?因为只有更高的目标,才能和友军拉开更远的距离,才能向上发展,才能对标更好更优秀的世界品牌。我们一直在组织上寻求突破。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战略,战略清晰了,组织才能发挥价值。战略要择高而立,向世界顶级的餐饮品牌对标。在发展方面,聚焦打透华南,再打透华东,在产品上聚焦战略大单品,聚焦我们的鸡汤米线,聚焦极致的产品品质,聚焦顾客的体验价值。只有聚焦,才能把区域规模做大做透。只有聚焦,才可以做大规模。

  虽然我们离目标很远,但是会分步骤一步一步走,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,守住战略定力。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,专注聚焦米线.

  李冲:砂锅是一种传统的器皿,砂锅菜一直都有,但为什么罗妈砂锅于前年面世,便一炮而红呢?

 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,罗妈砂锅已跑在了行业前列,虽然砂锅是传统烹饪工具,但是万物皆可煲。无论是网红鸡、土豆泥,还是其它网红产品,我们都将其融入到了罗妈砂锅的菜单里,呈现出丰富、多元的产品。

  另外,我们从2017年开始深耕川菜标准化,从自身的商学院到供应链体系,再到一菜一酱料等等。供应链给前端门店提供支撑,保证方便快捷出餐。同时,我们可以让顾客花20多元,就尝到川菜大师复刻的手艺。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好的体验。而且砂锅是小份菜,花一份钱可以吃上3到4种菜品,这也是我们在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。

  关于砂锅菜的出餐速度,如果是夫妻店,没有提前备餐,出餐速度确实会慢,但是罗妈砂锅的菜品结构、供应链支撑、培训以及小分量设计,都让我们能够快速出餐。从前端备餐、出餐到菜单设计的整个流程也比传统出餐流程要更加舒适和快捷。毕竟罗妈砂锅属于快餐。现在的餐饮竞争不光是菜与菜的竞争,更是综合实力的比拼,要比拼很多板块。

  我支持有创新力的企业加入砂锅赛道,罗妈砂锅和大家共同把砂锅赛道做大做宽,一起享受赛道的红利。同时我也想劝一些小白,如果想入局餐饮,还是要做好深度调研,对选址、定位、菜单定价等方面,都需要有更多了解,餐饮不是这么好干的。

  从+烧烤来看,粉面店、西北菜、烤鱼、火锅都开始增加烧烤的品类,品类越来越融合。当然,烧烤放在各种餐饮品牌和模式中,一点也不违和。但是+烧烤有一个痛点,缺乏专业烧烤师傅。

  近两年,利思客不仅在串品研发与生产持续深耕,还针对“+烧烤”类客户的实际经营场景,提供全方位的支持。我们为客户提供适配的自动化烤炉设备,产品标准化操作流程(SOP)指导,高效的供应链服务保障等。

  张焕:无论是0添加,还是更健康化的产品,都是一种产品创新,这也是企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。目前,在0添加产品的发展过程当中,整个行业没有太明确的标准。对于此类产品,美鑫餐调在研发破题的过程中,也会遇到很多难点。比如,0添加产品和去防腐剂的产品,会对保质期提出挑战。

  另外,在0添加的过程中,要去除增味剂,这样会带来产品风味层次感的明显下降。在保证0添加的情况下,如何让产品更好吃,让产品更加稳定?这也是长久的挑战。

  任康:我用26年的行业眼光来看未来趋势,不管是调味料的趋势还是菜系发展的趋势,都可以总结成16个字:复合成常态,好吃是根本,线上做引流,健康是导向。

  对调味料企业来说,复合调味料是大趋势。厨师用花椒、用香料炒出来的菜,味道绝对没有用复合调味料炒得好。以花椒为例。在山东和河北买的花椒,味道跟四川买的味道不一样,但使用复合调味料,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一个问题。

  “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”已经圆满落幕,现场汇聚业内外大咖巨擘以及近6000名产业精英,共探破局发展新方向,推动行业共好。

  接下来,红餐网将会把现场所有大咖演讲、精彩论坛的速记实录、视频一一整理、剪辑并发布,敬请关注红餐网公众号、视频号!

  红餐网已同步入驻:人民日报客户端、澎湃新闻、36氪、虎嗅网、21财经、每日经济新闻、钛媒体、前瞻网、赢商网、亿欧网、亿邦动力、雪球网、老虎财经、投融界、知乎、今日头条、百度百家、新浪微博、腾讯新闻、新浪财经、搜狐新闻、网易新闻、界面新闻、凤凰网、一点资讯、天天快报、抖音号、视频号、B站、UC大鱼号、同花顺财经、顶端新闻、360图书馆、联商网、商业新知、东方财富网等近50家媒体平台,并同全国数百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。

详情

  本文为“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”上的圆桌对话环节实录,略有删减,红餐网整编发布。

  餐饮行业已确定进入微利时代,上下游的利润都开始压缩,赚钱慢慢的变难。如此情势下,餐饮品牌与上游供应商携手共进,方能实现双赢。

  “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”上,在“王涛|餐饮人”主理人王涛的主持下,蒙自源创始人李红伟,杨记隆府联合创始人李冲,利思客烧烤供应链创始人张利,丁点儿食品董事长任康,美鑫餐调联合创始人、营销总经理张焕,围绕“供应链与餐企的共生之道”的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。

  王涛: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当前餐饮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协作关系已发生转变,从原来的传统采购,发展到如今,更多是战略协同。大家是否认同这一观点?在大家看来,餐饮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?

  张焕:以前,供应商跟餐饮门店是简单的买卖双方关系。但如今双方的关系变成了共生共赢。为何会产生关系的进化?

  因为现在的餐饮业已确定进入微利时代,餐饮品牌或者门店不能再单纯依靠前端的营销或者产品创新,实现门店合理的利润。在这种情况下,餐企就只能向后端的供应链发起深度捆绑和深度的共创研发。产生深度关系就成了必然。

  张利:我从最前端开烧烤店、经营烧烤品牌,到现在已经转型做后端供应链工厂。利思客是一个生产加工制造烧烤肉制品的工厂。

  我认为,未来前端运营以及后端供应链会是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和协同。这样做才能够提升整个链条的效率,降低更多成本。

  中国的连锁化程度慢慢的升高,越来越集中,后端供应链的水平也应该慢慢的升高。有人提到,中国的餐饮供应链极其不成熟,每个餐饮品类背后的供应链都会滞后品类发展2~3年甚至3~5年。

  所以,未来品牌会更关注供应链端。品牌端和供应链端是密不可分的,双方是共生共荣的关系。而连锁餐饮品牌背后,也都需要供应链支撑。

  李红伟:蒙自源是做米线的连锁品牌。连锁品牌后面的供应链很重要。两链一中三支柱都是在支撑一线门店。要把整个前中后台打通协同系统,要解决以下四个痛点。这也是我们的机会点。

  痛点四,组织人才没有梯队建设,缺失组织发展能力。人才发展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,没有自己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

  供应链和前端之间是相互赋能、相互支撑的关系。如果前端渠道店面开的太过分散,不够聚焦一个地区,后端供应链支持会比较吃力,展现不出供应链的价值成本,费用也会很高。

  如果在产品上没有超级大单品,后端的sku太多,也体现不出来供应链的价值。前端后端做不到聚焦高效,无法达到总成本领先。想要总成本领先,不一定供应链做很多产品,要前端引导后端,先市场后工厂,先用户后产品,砍掉低收低利润产品、sku瘦身。所以我们要向内修、向外看,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。

  李冲:杨记誉诚集团深耕川菜中餐很多年,旗下有杨记隆府重庆江湖菜、罗妈砂锅等多个品牌。像罗妈砂锅,去年一年里,开出了500多家门店。

  为什么罗妈砂锅能在全国各地开出门店?这离不开罗妈砂锅在中餐、川菜供应链方面的建设,以及川菜标准化的一些成果。这些都在支撑罗妈砂锅开出这么多店。罗妈砂锅是一个快餐品牌,供应链对快餐品牌的支撑是很重要的。我们也一直在深耕供应链。

  比如,信息的不对称。未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打造了一个中台平台,打通了前端的订单系统、中后端的管理系统、仓储物配系统,三个系统综合在一起,前端销售、后端库存都能实时结合在一起,前端的生产和库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。通过这个中台系统,大部分产品能达到每月2.5倍以上的周转率。

  第二,就是战略型合伙人。杨记隆府会从品控、生产、工艺流程等方面,和他们共同成长。然后通过长时间的合作,互惠互利,让他们更懂品牌的要求和产品,同时持续迭代供应,让产品更加有竞争优势,从而打造供应链壁垒,这也是杨记誉诚集团在供应链上做的一些工作。

  任康:丁点儿食品一年有近6个亿的销售额,全都是被厨师一勺一勺用出来的。我们的主要客户是千千万万的小B端。

  餐饮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关系,是上下游之间的关系,也是前后端的关系。每个板块都需要把自己的位置做好、做稳,做到专业。

  前端餐饮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食客,品牌需要考虑:食客有忠诚度吗?喜欢你的餐厅吗?多久来一次?而我们作为一家成立了26年的餐调企业,则更多要思考怎么把根扎得更深、做得更透。

  特别是这些年食品安全、农业安全、养殖安全都出现了问题,这都需要大家沉下心来,把事情做专业。我认为餐饮品牌和供应链企业是共生的关系,只有共生,行业才能更好的发展。

  王涛: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,有人创立了自己的餐饮品牌,有人做的是供应链生意。在各位大咖看来。目前在餐饮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,主要还存在哪些痛点?大家可以针对各自所处的细分赛道,分享下看法。

  张利:我做了20年的烧烤品牌,十年前,我就开始布局央厨,还不断对工厂进行了迭代。当时我想的是,只有自己有后端生产加工基地,才能开出更多餐饮连锁店。工厂迭代的过程中,也产生了很多问题。我们也一直在思考、摸索和实践。

  目前,利思客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供应链生产加工企业,但业务还做得比较窄,我们一直这么形容自己:我们不生产牛羊肉,我们只是牛羊肉的搬运工,我们处在中间环节。

  利思客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品控能力,合作了国内很多大型连锁餐饮企业,服务跨国商超也有几年,感谢合作伙伴这么多年帮助我们成长。

  说实话,我们自己做品牌端的时候,工厂和前端的运营体系有着巨大的矛盾。我相信其他连锁餐饮品牌的工厂和品牌运营端,也一定有自己的矛盾。我来自哈尔滨,曾经做过冰城串吧这个品牌,原来是做甲方,现在做乙方,甚至是乙方的乙方,深刻感受到了乙方的不容易。

  餐饮品牌跟供应链端密不可分。中国的餐饮市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,开店率、关店率都很高。背后的供应链,也会随着前端品牌或者是前端餐饮市场的风向标而转换。希望未来,中国的烧烤市场会有更多利思客这样的生产制造型供应链企业,不断打磨产品,为中国烧烤产业赋能,同时赋能自身的发展。

  张焕:在 共生共赢的关系下,餐饮品牌对上游供应链企业的要求也更加严格。从烹调的角度来讲,美鑫餐调不再是简单标准化味道的供应商,而是会根据不同客户,甚至不同客户的不同客群定位以及不同场景,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。

  对此,美鑫餐调近几年对业务进行了深入研究,通过模块化来解决这一个矛盾,包括味道模块化、工艺模块化、包装模块化等。在上下游越来越追求共赢的情况下,对于餐企“3天出样,7天生产”的需求,美鑫餐调会竭尽全力做得更好。

  第二,很多餐饮企业需要独家定制的产品。对于上游供应链企业而言,也需要打造爆品。

  去年我们有不同的感触:服务头部餐饮品牌时,合作不出一个月,就会有业绩。因为美鑫餐调服务了很多头部品牌。随着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扩大,出了爆品后,很多中小B端餐饮企业,就会指定要某个品牌的产品。

  这种业绩让我们既开心又折磨,先不提品牌方是否允许,大品牌对产品的要求,和中小B端餐企对产品的要求完全不一样。如何把大品牌的产品类型拆解为中小品牌的产品类型,对美鑫餐调来说是比较难的过程。我们希望服务大品牌的过程中,可以打造出爆品,然后千店用、万店用。

  所以,去年开始,美鑫餐调对成熟品牌的产品进行拆解,拆解为更适合中小餐企的轻量版。什么叫轻量版?比如,同一个产品方案,我们可能会减少原料的SKU,大品牌用到的可能是5样,小B客户用到的更少。大品牌是三包料,中小餐企用到的通品可能是一体包。

  李红伟:蒙自源2025年聚焦一件事,93%的存活率。增加堂食。提高门店的QSC,提升顾客门店体验的价值。增强对门店的赋能,缩短配送周期,从一周一配到一周两配。聚焦核心优势,聚焦核心能力,聚焦核心产品。做到总成本领先。

  接下来我们会更聚焦区域开店,这样才能做到配送效率最大化。所以开连锁店,品牌的战略规划很重要,前端中端后端都是关联的,每一个改变都不简单,缩短配送周期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改变。

  李冲:罗妈砂锅是纯品牌方,我们的门店面对的就是顾客,门店更需要解决的是自身的问题。罗妈砂锅主打砂锅,必须要有砂锅壁垒。但品牌本身又是川菜,所以还要有川菜的技术壁垒。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,还原川菜大师做出来的味道,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  传统川菜通常是一菜一酱料,但罗妈砂锅是一锅菜一包底料,这是我们的研发团队和工厂共同研发、定制出来的,也突破了很多传统工艺的难题。

  今年,罗妈砂锅要做区域加密,可能还需要我们战略合伙人更多的配合。我们将深入每个地区,针对当地的口味对现有产品进行微调。未来,罗妈砂锅在全国各个城市的菜品,会呈现不同的味道。一种菜可能有几个味道,但是会更符合当下市场或者当地市场的口味。

  罗妈砂锅要深入到每个地区,给每个区域提供区域定制化服务,这是我们对门店的赋能。

 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,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、新鲜、健康等因素。所以罗妈砂锅还推出了现炒系列。

  我们是做川菜出身,现炒对我们来说很简单,但我们也引入了很多智能化设备,让小门店或者技术层次不太高的门店,也能复刻我们记忆里的味道。罗妈砂锅通过“砂锅菜+现炒小炒菜+小吃+主食”的组合,打造了更加丰富的产品线,以适应更多顾客的消费需求,提升复购,这是罗妈砂锅今年在做的事情。

  任康:如今,餐饮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。传统企业的利润也在大幅下降。丁点儿食品也面临一个问题,如何降本增效?包括餐饮老板也在想,成本怎么降?是不是少用一点料?还是换一个品种?

  本质上,供应链企业和餐企一样,都是做企业的,都必须要为客户创造价值,才能得到客户的喜欢。

  那怎么样才能好吃?开餐饮店的人,会吃自己做的食物吗,卖的产品是不是自己做的?

  丁点儿食品一直是这么做的,吃自己做的,卖自己吃的。因为丁点儿食品本质上是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,不是调味品企业。

  丁点儿食品去年电商销量达到1.6亿,超出我们想象,羊蝎子调料也卖得好。前年,电商渠道的业绩是3000多万。今年电商渠道的目标是3亿,丁点儿食品有能力为千千万万的小餐饮企业服务。

  王涛:蒙自源作为米线赛道的头部,从几百家店到突破千店的过程中,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是否有发生一些变化?您觉得支撑上千家门店高效运营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什么?

  李红伟:我们制定了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,励志10年后成为一家世界级的餐饮品牌。 我们的目标很高远。

  为什么要制定高远的目标?因为只有更高的目标,才能和友军拉开更远的距离,才能向上发展,才能对标更好更优秀的世界品牌。我们一直在组织上寻求突破。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战略,战略清晰了,组织才能发挥价值。战略要择高而立,向世界顶级的餐饮品牌对标。在发展方面,聚焦打透华南,再打透华东,在产品上聚焦战略大单品,聚焦我们的鸡汤米线,聚焦极致的产品品质,聚焦顾客的体验价值。只有聚焦,才能把区域规模做大做透。只有聚焦,才可以做大规模。

  虽然我们离目标很远,但是会分步骤一步一步走,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,守住战略定力。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,专注聚焦米线.

  李冲:砂锅是一种传统的器皿,砂锅菜一直都有,但为什么罗妈砂锅于前年面世,便一炮而红呢?

 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,罗妈砂锅已跑在了行业前列,虽然砂锅是传统烹饪工具,但是万物皆可煲。无论是网红鸡、土豆泥,还是其它网红产品,我们都将其融入到了罗妈砂锅的菜单里,呈现出丰富、多元的产品。

  另外,我们从2017年开始深耕川菜标准化,从自身的商学院到供应链体系,再到一菜一酱料等等。供应链给前端门店提供支撑,保证方便快捷出餐。同时,我们可以让顾客花20多元,就尝到川菜大师复刻的手艺。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好的体验。而且砂锅是小份菜,花一份钱可以吃上3到4种菜品,这也是我们在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。

  关于砂锅菜的出餐速度,如果是夫妻店,没有提前备餐,出餐速度确实会慢,但是罗妈砂锅的菜品结构、供应链支撑、培训以及小分量设计,都让我们能够快速出餐。从前端备餐、出餐到菜单设计的整个流程也比传统出餐流程要更加舒适和快捷。毕竟罗妈砂锅属于快餐。现在的餐饮竞争不光是菜与菜的竞争,更是综合实力的比拼,要比拼很多板块。

  我支持有创新力的企业加入砂锅赛道,罗妈砂锅和大家共同把砂锅赛道做大做宽,一起享受赛道的红利。同时我也想劝一些小白,如果想入局餐饮,还是要做好深度调研,对选址、定位、菜单定价等方面,都需要有更多了解,餐饮不是这么好干的。

  从+烧烤来看,粉面店、西北菜、烤鱼、火锅都开始增加烧烤的品类,品类越来越融合。当然,烧烤放在各种餐饮品牌和模式中,一点也不违和。但是+烧烤有一个痛点,缺乏专业烧烤师傅。

  近两年,利思客不仅在串品研发与生产持续深耕,还针对“+烧烤”类客户的实际经营场景,提供全方位的支持。我们为客户提供适配的自动化烤炉设备,产品标准化操作流程(SOP)指导,高效的供应链服务保障等。

  张焕:无论是0添加,还是更健康化的产品,都是一种产品创新,这也是企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。目前,在0添加产品的发展过程当中,整个行业没有太明确的标准。对于此类产品,美鑫餐调在研发破题的过程中,也会遇到很多难点。比如,0添加产品和去防腐剂的产品,会对保质期提出挑战。

  另外,在0添加的过程中,要去除增味剂,这样会带来产品风味层次感的明显下降。在保证0添加的情况下,如何让产品更好吃,让产品更加稳定?这也是长久的挑战。

  任康:我用26年的行业眼光来看未来趋势,不管是调味料的趋势还是菜系发展的趋势,都可以总结成16个字:复合成常态,好吃是根本,线上做引流,健康是导向。

  对调味料企业来说,复合调味料是大趋势。厨师用花椒、用香料炒出来的菜,味道绝对没有用复合调味料炒得好。以花椒为例。在山东和河北买的花椒,味道跟四川买的味道不一样,但使用复合调味料,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一个问题。

  “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”已经圆满落幕,现场汇聚业内外大咖巨擘以及近6000名产业精英,共探破局发展新方向,推动行业共好。

  接下来,红餐网将会把现场所有大咖演讲、精彩论坛的速记实录、视频一一整理、剪辑并发布,敬请关注红餐网公众号、视频号!

  红餐网已同步入驻:人民日报客户端、澎湃新闻、36氪、虎嗅网、21财经、每日经济新闻、钛媒体、前瞻网、赢商网、亿欧网、亿邦动力、雪球网、老虎财经、投融界、知乎、今日头条、百度百家、新浪微博、腾讯新闻、新浪财经、搜狐新闻、网易新闻、界面新闻、凤凰网、一点资讯、天天快报、抖音号、视频号、B站、UC大鱼号、同花顺财经、顶端新闻、360图书馆、联商网、商业新知、东方财富网等近50家媒体平台,并同全国数百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。